当前位置: 站点首页 >> 新闻动态

巴山作家群研究院执行院长赵定贵教授一行拜访中国新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杨牧先生

发布日期:2021-06-03 信息编辑: 浏览次数:

2021年6月3日下午2时30分,四川文理学院四川巴山作家群研究院执行院长赵定贵教授一行4人来到成都,拜访了中国新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著名作家、诗人、书法家杨牧先生。

杨牧先生,四川渠县人,1944年3月生。历任新疆兵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副主席,《绿风》诗刊主编,四川省作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星星》诗刊主编,中国作协第五届全委会委员,中国诗歌学副会长。

访谈从巴山作家群谈起。杨牧先生认为:巴山作家群是客观存在的,实力雄厚,队伍可观。诗歌队伍庞大,新旧体皆备,如果说四川诗歌在全国可拿团体冠军,那么达州诗歌能拿全省冠军,小说实力更棒,散文、戏剧、杂文队伍齐备;达州土壤很肥,平台很完善;潜力非常可观。他幽默地说:“现放开三胎,拼命生,但育龄期很重要,达州这批作家正处于‘生育’最旺之时,年富力强,老龄化程度尚不严重,多是在创作的黄金期。”

在谈到自己的文学创作时,杨牧先生说:自己文学起步于渠县,1958年,14岁就在《渠县报》发表稚作,然后《通川报》《重庆群众文艺报》《中国青年报》等,只不过不是以“杨牧”的名字发表,而是以“峰波”为笔名发表的。尔后,就背着一包剪报,独自闯新疆去了。真正意义上的创作是在新疆。影响最大是自己在新疆看到了“地平线”。开阔了视野,拓宽了心胸。在新疆见到了自己仰慕的艾青,艾青老人家本来神一样的存在,近距离接触,感受到他做人的风范。生产建设兵团,五湖四海,老乡的概念不断放大,也在缩小,“一排小平房,住下几个省”,各地人众聚在一起,优秀的一面都尽量显示,缺限的一面都尽星压制,于是呈现出一种“先进文化”,由此也给自己带来一系列变化:胸怀、眼界变了,审美趣味变了,生命意识强烈了,爱野性的、鲜活的、粗犷的、“重、拙、大”的。“一腔血涌重拙大,半只眼看小巧轻。”宁笨拙,不纤巧。谈过爱情,但一般不写爱情诗,尤其那种粉色的。新疆使自己脱胎换骨。

杨先生讲述了他在新疆时期的生活,展示了他对诗,对生活的热爱,同时也表达出对家乡深深的想思情怀。他说新疆就是巴山渠水的放大版,没有离开过故乡的人,是没有故乡可言的,而无论生在何处,埋了自己祖先尸骨的地方,就是故乡。神秘的西部磨炼了杨先生,也成就了杨先生,杨先生不仅与新疆结下了难解的生活情缘,也结下了难舍的文学情缘,大西北的边塞风光,大漠奇景,多浪河畔的牧女,鲜明的地域特色,使其诗作在新时期文坛上独树一帜。也许因为在辽阔的西域生活久了,回到美丽的四川反倒觉得是面对一幅幅精致的盆景。杨先生现场深情地朗诵了他刚回四川时写的一首诗作《与一幅盆景对视》,也反衬出他的深刻变化,眼里含着热泪。

在谈到新的语境下,巴山作家群应该如何通过传播发挥自己的影响力时,杨牧先生思索道:传播不管它,重要的是这个东西要好。好的东西不愁不能传播出去,影响力也是,有误解也是短暂的。网上传得火热的,未必都是好东西,好东西会永远在。杜甫死了几十年之后才红起来。一句话,重要的是生产,生产,生产出最好的作品来。创作是个体劳动,每个人都站起来,整个群体就站起来了。丁玲主张“一本书主义”,我是“一句话主义”,能有一句话是你的,是前人没有说过的,算得上是对民族文化的有贡献的,我就很知足。你有一句话一千年以后还有人说,就等于你活了一千年!这里还关系着一个“同质化”问题,千人一面,一个腔调,分不出你我。我常想,能不能凭一句诗或一篇作品的名字去搞“寻人启事”?找这个诗人,找它的作者。现在我们好多是作家比作品有名,这就本末倒置了。要有个性,特色。特色是排他,“排他”才会有你的凸现。要鼓励个性发展,独立思考。不要为眼前一时的某些荣耀、需要去迎合它。人的精力有限,浪费在无用的地方划不来。珍重艺术的规律,才可以走远……

访谈结束,杨先生向四川巴山作家群研究赠送了他的相关作品20卷并欣然为巴山作家群研究院题写了“达巴风骨”四字书法作品,并与采访组合影留念。

整个采访过程历时3个多小时,双机位拍摄。最让拜访组一行感动的是杨先生十多年前就作了心脏搭桥手术,不宜激动。但他老人家年近耄耋,在“不作序、不请吃、不讲课”的“自我戒律”下,接受我们的长时间采访,十分令人感动。就是那“达巴风骨”四字书法作品,他追求完美,做事认真,在访谈现场写了我们已经拿走后,他当晚又写了多次,最后定稿,并打电话让我们第二天再去拿。杨牧先生书“达巴风骨”四字,其实“达巴风骨”也恰如写他。

《与一幅盆景对视》

杨牧

这样站久了

身子就一圈圈的缩小

骨架在挤压中戛然有声

鼻孔与针孔遭遇

眼目在溶洞穿行

与一幅盆景对视

是一件十分惨烈的事情

姿意纵横的大山

这样小心意翼翼的柔美

放浪形骸的长长流水

清淡成一线古典墨迹

与一幅盆景对视,你会发现

你也在变成袖珍风景

这是不能叫黄山松的

(那云烟呢?那雷霆呢?)

这是不能叫它祁连或昆仑的

(那冰峰呢?那雪浪呢?)

唯地衣青青,像

收不住腰的肥硕村妇

同嶙峋山石不成比例

与一幅盆景对视,你会感觉

相互都遇到了

一种不能发育的美

这样站久了

头发就一天天琐屑起来

细成弱不禁风的文竹

瞳孔就一天天的放大

皮下失血

日渐古雅

满目精致惨不忍睹

你会禁不住耸耸肩胛

嗨!伙计

何不就此破盆而去!

(供稿:乔子恒图片:张波审核:姚春终审:赵定贵)

  • 四川巴山作家群研究院 蜀ICP备06020089号
  • 地址: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塔石路519号 邮编:635000